欢迎访问 安监法制网!

当前所在: 网站首页> 安全文化>正文

邂逅美丽湘桥

发布时间:2024-03-09 作者:佚名 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

1.jpg

湘桥鸟瞰。杨志明 摄

湘桥古村位于漳州平原九龙江畔,九龙江支流九十九湾内河绕村而过,称为湘江。清代乾隆年间,村里建有一桥供学童通往对岸上私塾,故名湘桥。

古时的漳州陆路尚不发达,商贾往来多以水路为主。九十九湾作为连接九龙江西溪、北溪的纽带,舟楫往来,繁荣兴旺。依偎在“双溪”怀抱中的湘桥,因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历经千年沉淀,逐步成长为丰饶富庶、文化兴盛的“闽南水乡”。

红日曈曈,云水蒙蒙,冬日的湘桥静谧安详。

每次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,在波光云影交映的古村漫步,脑海中总会浮现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中描绘的画面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;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……”远处烟波浩渺、鸥鹭云集,江边渔舟唱晚、花树扶疏,岸上红砖黛瓦、古厝成群,诗篇中的美景眼前重现。三面环水的湘桥,恬静优美、温婉动人,恰似一幅独具魅力的天然画卷。

沿着岸边的村道往村里走,远远可见十余座古建筑依水而筑。这些古厝建于清朝至民国初期,均坐东北朝西南,每座之间留有两米多宽的通道,一字排开,气势恢宏。古厝向上翘起的燕尾脊,檐下斑驳的门楼匾额,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千年水乡的传奇故事。

水乡魅力在于旖旎的风光,更在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
再往前走,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、最壮观的清代官宅建筑“大夫第”赫然呈现眼前。“大夫第”始建于康熙年间,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,属五进四天井大宅,两边有护厝,占地近五亩。门前一对雕有喜鹊、寿鹤、麒麟之类寓意吉祥的石鼓,历经几百年依然蹲守着。走进宅院,屋内雕梁画栋,古香古色,屋顶燕尾脊高高扬起,显其高贵。每进均有天井,晴时能晾晒,雨时能排涝,设计美观实用。

从檐下长廊穿过,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余温。

历经三百多年,“大夫第”的基本结构依旧完好。听村里老人说,整个院落大小房间共56间,从工程设计、施工到落成,整整历经三代人。

当地友人告诉我,“大夫第”是黄金钟故居。黄金钟(1662年—1724年),字湘玉,号省庵,清代康熙年间官居杭州同知。他公正廉明,正直无私,政绩卓著。据史料记载,黄金钟到任后,发现当地一些渔民有贿赂官员的习惯,以便拖欠赋税。他立即对这一行为严加整治,严禁行贿受贿、拖欠赋税。在他的治理下,当地经济繁荣、民风向善,在其任满告病回归故里时,朝廷赐建“大夫第”并赐“大夫第”匾。

走出“大夫第”,风和日暖。街边,洗衣归来的阿婆三五结伴在门前支起竹竿、晾晒衣衫,顽皮的孩童绕着竹竿架嬉戏打闹、你追我赶……庄重又不失烟火气的古民居,最是打动人心。

行走于古厝间,似与先贤共享一片天空。脚下的红砖、条石恰似这座古村的年轮,诉说着岁月沧桑。

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驻足观望,除了“大夫第”,“贡元第”“翰林第”“进士第”等古厝一字排开,形成了壮观的古厝群。友人告诉我,这些都是黄金钟后人陆续修建的,黄金钟有九个儿子,个个出类拔萃,其中四个出仕,另外五个也是秀才。黄家人重视教育,重视培养子女,在随后的百年时间里,黄氏家族科考有名的不胜枚举。

为何黄氏在湘桥能够激荡百年风云?从世代流传的传说中便可窥知一二。

村里有四棵古榕树,据说每一棵都有上百年的树龄。四棵古树的枝叶在空中交织,形成遮天蔽日的一片树荫,成了村里人最喜欢的休闲场所。天气好时,老人便搬出竹凳子坐在树下,喝茶、讲古。日复一日,许多关于湘桥的美丽传说,在交谈中流传开来。

听说我们想了解村里的学风传承,老人们很是兴奋,脸上流露出作为湘桥人的自信和骄傲。

一位老人指了指榕树旁一块乌龟形状的石头,只见石龟通体光洁,一双前足撑起上半身,头稍稍扬起,仿佛在侧耳倾听着什么。老人笑着说,相传这块石头本是九十九湾里的一只龟,因痴迷于上岸“听潮”,感觉不到时间流逝,经年累月便化成了雕塑。

“听潮?江潮还是海潮?”我好奇地问。

老人笑着摇摇头,指着“大夫第”旁的潮音室说:“它背对着九十九湾,听的是潮音室的潮,那里旧时是黄氏子弟的学堂。它是在听课呢!”

据说,黄金钟远赴杭州任职前,将家族事务交由长子黄宏达打理。黄宏达每年都将家族子弟送入潮音室,邀请名师讲学释义、谈文论道,为使学童专心读书、不受外界干扰,黄宏达将大门紧闭。潮音室门柱楹联写道“日现不蔽前山色,夜来常闻潮水声”,这潮水声既指内河随海潮涨落的声音,亦指孩童诵读诗书的声音。黄氏家族崇文尚教,世代书香不断,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曾在《湘桥黄氏试草序》中赞道:“自省庵公(黄金钟)以来,合其祖孙三世文显者,又二十余人,光远而益耀。”

黄宏达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功名,还有他在教育上的贡献。康熙年间,村里就开办私塾,黄宏达则专门从事教学工作,聘老师,建校舍,让村中子弟都接受良好教育……

风过处,树叶沙沙作响,孩童稚嫩的读书声仍在耳畔回荡,古韵湘桥始终流淌着芬芳的书香。

从明朝开始,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地之一的漳州月港逐步兴起,海外贸易日益繁荣,然而水路直通月港的湘桥却坚守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方向,修筑了大量的学堂,延续诗礼继世、耕读传家的理念。

在耕读文化的哺育之下,湘桥文风炽盛、人才辈出,其文脉如村前九十九湾流水,任星移斗转而绵绵不绝。正因如此,这里才有了朱熹的高足、理学家王遇,有了诗礼人家的黄氏,有了著名国画家、美术教育家黄稷堂……

书香弥漫,给波光潋滟的水乡增添了几分清秀和灵气。

在新时代,翻阅湘桥这本厚重的古书,悠悠书香扑面而来,沁人心脾。勤劳质朴的湘桥人,充分利用古厝中的私塾,开展传统文化讲习、体验活动,旧有的崇文尚教又以新的形式走入人们视野,潜移默化影响着来过湘桥的每一个人。

走出古厝群,不远处便是新修建的湘桥广场,七口半月形池塘整齐地镶嵌在广场东南侧,池边绿树成荫、花草繁盛,数十栋富有闽南特色的现代民居环池而建。这些是九十九湾闽南水乡湘桥段建设项目的一部分。湘桥人正逐步把古村打造成一张集历史文化展览、对外文化交流以及休闲旅游、课外教育实践为一体的金名片。

“延续千年文脉,留住古村乡愁,展示水乡新姿”成为湘桥古村规划、修复、建设的内核。

九十九湾河道末端是扩建出来的湘桥湖公园,湖中有岛,岛上有桥,桥中有亭,闹中取静。站在湘桥湖的石拱桥上朝东北远眺,可见蓝天白云下的鹤鸣山。湖畔东南,炊烟袅袅,古树葱郁,一派山水田园风光,人们的欢笑声与潺潺的流水声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妙乐章。

湖边曾经废弃的渔家小屋,已被改造成水上休闲场所,成为围炉煮茶的网红打卡地,湖面上,古树的倒影随着微风轻轻摇曳,几只小船载着游客从桥下缓缓划过,怡然自得……将水乡特质、自然景观、书香气息完美融合,湘桥古村正被装裱成新时代的模样。

如今,引湖拓河、建园植绿,文旅搭桥、城乡融合,九十九湾流水滋养着一代代崇文尚教、朴实奋进的湘桥后人……(龙文区纪委监委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fjcdi.gov.cn/cms/html/fjsjwjw/2024-03-04/147513914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友情链接:

交通项目简介| 本网招聘| 本网概况| 联系我们| 会员服务| 网站地图| 免责声明| 投稿服务|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安监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

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安监法制网 ajfzw.org.cn 版权所有。
京ICP备14049160号-101

联系电话:010-56019687、010-53385910,监督电话:15611852065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
邮箱:jiaotongfzdyzx@163.com    客服QQ:2569439875 通联QQ:3072982632